人格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財產


有一位朋友為了她讀國中,正在青春風暴期的孩子對她講話不禮貌,進出不打招呼,無視這個母親的存在而感到痛苦萬分,央求我與她孩子談談,於是約了孩子出來喝下午茶。

想不到,這個孩子說到母親時的口吻竟是非常的不屑,說母親說一套,做一套,表裡不如一,客人來時親熱的不得了,客人一走立刻數落客人的不是……,令我非常的驚訝,沒想到孩子把父母平日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裡,當長大有了自己的價值判斷時,便開始看不起父母,行為叛逆起來,因為他覺得「你也不過如此,不配管我」。

模仿力是天生的
互敬是人與人相處之道,即使是傳統的「天地君親師」,維繫這五倫的仍然是個「敬」;不敬,所以臣會弒君,子會忤父,生會逆師。仔細想一下,我們真的很少對我們尊敬的人粗聲大氣地說話。難怪中國人說夫妻相之道是「相敬如賓」;有敬,夫妻自然不會吵架。

然而,我們過去常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在孩子面前做了許多錯誤的示範,殊不知孩子看在眼裡,不聲不響的把許多壞毛病都學去了,當我們去糾正他時,就會招來孩子的不滿,如果父母強要孩子服從時,就會產生親子衝突。有一個實驗讓我們看到模仿學習幾乎是天生的,連很低等的動物都有這個能力。

我們一向認為雞不怎麼聰明,沒有什麼學習能力,但是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雞也可以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

實驗者讓一組雞學習連續啄綠鍵或紅鍵若干次後會得到食物的獎賞,另外一組雞則在旁邊觀看。當輪到第二組雞上場時,牠們很快就學會了啄鍵以換取食物。換句話說,從觀察別人的行為中,牠們學會了自己該怎麼做。雞有這種觀察模仿的學習能力頗讓實驗者吃驚,科學家原以為只有高等的哺乳類動物如靈長類才有模仿的能力,後來發現人太低估了自然界生物的適應能力。

所有的生物都有從別人經驗中吸取教訓的能力,一棵樹在它的葉子被毛蟲啃食之後,會散發出化學味道來警告旁邊的樹,被警告的樹就會分泌毒素到葉子中令毛蟲不能吃。在所有的生物中,人類最是模仿學習的高手,我們只要看仿冒的官司那麼多就知道了,所以父母絕對不能低估孩子的模仿學習能力。

「無意間學習」影響人格發展

孩子平常在生活中透過觀察與模仿形成所謂的「無意間學習」(incidental leaning),這種學習與課堂中特意的教學(intentionallearning)不一樣,它是直接影響我們人格的成長。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文化都是先要求他們的孩子人格上健全,才對他作知識與技能上的要求。這一點,在我們目前的社會正好相反,我們只要求孩子會讀書,不要求他其他條件,中國一向主張「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會讀書變成很多行為不良的藉口,這個錯誤觀念是危險的,高知識白領階級的犯罪往往比一般犯罪更危險。在現在的社會光用拳頭、棒子管教孩子已行不通了,父母必須以身作則,贏得子女的尊敬後才能產生教誨的作用。這個尊敬必須發自內心,跟父母的知識水準、賺錢能力無關,與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有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月色羽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