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3 

玩出大能力

作者:許芳菊 出處:親子天下

為什麼現在愈來愈多孩子喪失學習熱情、無法忍受挫折、缺乏責任感、又無法團隊合作?答案可能是—他們玩得不夠!愈來愈多國家將「玩」當作重要的教育議題。玩,不再是浪費時間,而是孩子未來能力發展的關鍵。玩,可以培養出哪些大能力?要怎麼玩?才好玩?


advertisment

台北貴子坑,大屯山環抱的一片空地上,十幾棵大樹在涼風中搖曳,彷彿在邀請孩子來到他們的綠蔭下,抱抱樹爺爺、鑽鑽洞穴,爬上樹屋探險……,這裡是台北秀山實驗國小的預定地,未來在這裡上學的孩子,可以透過登山、攀岩、泛舟、游泳、生態探索……,培養團隊合作、獨處、創造、解決問題的能力……。


籌備校長邱武科想要為孩子建立一所充滿體驗、冒險、在玩樂中學習的學校,這個夢想如今雖還在墾荒階段,但重新喚醒「玩」的能力、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卻已逐漸成為各國重視的新趨勢。


在香港銅鑼灣,中央圖書館裡特別為孩子設立了一個「兒童玩具圖書館」,鼓勵父母親帶著孩子一起來玩。玩具圖書館裡提供了一千多種玩具讓孩子借閱,更規劃了幻想區、創作區、智慧區、嬰兒區等不同主題的情境,讓孩子自由玩耍。


館裡只見孩子聚精會神地玩著玩具,歡樂驚喜的笑聲此起彼落,充滿整個兒童玩具圖書館。


推行一胎化的中國大陸,現在也從政府層級開始大力宣導預防孩子缺乏玩伴的危機。不少父母假日特地帶孩子到麥當勞,讓孩子去那裡尋找玩伴。


當亞洲各國還只是小規模地進行著推廣兒童遊戲權(right to play)的同時,歐美各國卻早已將玩,當作國家重要政策在推行。


在英國,政府已透過預算編列,預計在二○二○年之前,興建三千五百個公共遊樂場與三十五座冒險遊樂場提供兒童、青少年使用,以確保孩子有玩的空間。


英國教師聯盟(the National Union of teachers)在全國性研討會中更極力呼籲,要讓學生「learn through play」(透過玩來學習)。這群老師憂心英國的孩子愈來愈早失去想像力,可能是因為英國課程安排所導致。


在美國,自然教育團體正在推動連署「No Child Let Inside」(別把孩子留在室內)的法案,強調戶外探索教育,體驗學習的重要。


在加拿大,一項全國性的調查顯示,加拿大大部分的父母如今都認為,培養孩子對學習的熱愛﹐比提早學認字、算術等功課更重要。


北歐各國,更處處體貼兒童玩耍的需要,不但社區、學校提供充足的遊樂場,甚至機場裡、餐廳裡都隨處可見特別為兒童設計的遊樂空間。


給孩子玩的空間、玩的時間、好玩的學習課程、重視玩的價值……,當今各國教育的新方向,紛紛重新將「玩」,當作是一個重要的關鍵。


玩,為什麼現在變得這麼重要?不會玩,會發生什麼問題?

玩的定義

 

一九九○年聯合國兒童人權憲章,就提出遊戲權是兒童人權的一部分。


玩,不僅為了讓孩子開心,更是孩子在身心發展上,必要的滋養。


教育家蒙特梭利、皮亞傑都曾說過:「玩,就是孩子的工作。」


愛因斯坦也說:「玩,是最高深的研究。」


玩,雖然很難有具體的定義,但從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兒童行為研究者的探討中,可以發現:玩,是一個自我選擇、自我創造、自我引導的過程,它有主動性、有趣、學習發生於無形之中,參與者樂在其中的特質。玩,有助於引發對學習的熱愛、好奇和動機。

 

玩為什麼這麼重要?

中國傳統上有「業精於勤,荒於嬉」的觀念,對於「玩」多半採取貶抑、負面的態度,但是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玩」,對於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人格發展、知識學習上都有許多正面重要的影響。


二○○七年,美國北卡羅來那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幼兒時期玩得比較足夠的孩子,到了五歲,他們的智力要比對照組的孩子高出許多(105分v.s.85分)。


從一九八○年代以來,許多研究都發現,有較多機會自由玩耍的孩子,比沒有機會自由玩耍的孩子,在問題解決能力上都更優秀。


許多研究顯示,有較多機會玩耍的孩子,在體能表現上更靈活、更健康。


在遊戲中,孩子學習如何整合他們的想法、印象、感覺與經驗,他們在遊戲中創造了屬於他們的世界,並與他人分享。尤其在自我引導的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產生自信心。

 

未來屬於會玩的人

當全球化競爭壓力逼得許多父母早早將孩子送去學習各種知識才藝時,卻也有許多人發現,被剝奪玩耍時間、空間的孩子,在未來可能失去更多的機會。因為,未來是屬於會玩的人。


在美國被喻為「3D世界」之父的南加大影視學院互動媒體系主任馬克.佩斯(Mark Pesce)在觀察到網路時代來臨,科技與玩具的發展如何影響孩子與世界的互動時,就大膽的宣告:「遊戲世界到來」。在這個世代成長的孩子,必定是從遊戲中學習長大的一代,也將創造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長年從事「游藝學」研究的台北教育大學教授張世宗也認為,二十一世紀將是「遊習世紀」(從遊戲中學習的世紀),在遊習世紀裡,最佳的教育,將是Education(教育)加上Entertainment(娛樂)的Eu-tainment(游藝學)。


而且玩,已經成為終身需要具備的能力,例如在北歐等國,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與商品開發,探討如何教銀髮族去玩。當壽命延長,人必須擁有玩的能力,才能去享受人生,必須用玩取代看護醫療。


「所以玩在過去是want,在現在與未來卻是need,」張世宗教授說。

 

把握均衡原則,不怕玩過頭

透過玩,孩子提升了創造力、冒險力、主動學習、團隊合作、解決問題、人際溝通、抗壓力、語言表達等等能力,這些能力正是面對當前世界最需要的能力。


但面對課業競爭壓力,大部分的父母還是會擔心孩子玩過頭,到底在學業與玩耍之間要如何拿捏?如何才能玩得好又學得好?


張世宗教授提出了很重要的均衡原則。


他認為玩和學是平行的雙軌,互不取代,相輔相成。


一個人的學習管道包括:教、玩、習。


教是被動的、習(指習慣)是自動的,玩則是主動的,「要把握教、玩、習三者平衡,才是最好的學習,」張世宗教授說。

 

失衡的童年,失衡的未來

台灣的孩子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被動的受教,普遍失衡的學習方式,已經出現許多不良症狀。


根據《親子天下》調查:有超過七成的中小學導師覺得學生人際關係嚴重出問題。超過九成的的導師覺得學生學習動機不強。而有超過三成的中小學生不喜歡上學。超過六成的中小學生時間被學校與安親班、補習班填滿。


經常帶領中小學生團體活動的師大公領系副教授蔡居澤感慨,我們的小孩上學時間長,放學又去安親班,等他們上了國中、高中,你要帶他們玩,他們還不一定會玩,因為他們已經習慣被動式的學習。把一個學生放在一個團隊裡,會發現不會玩的孩子放不開、也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更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在哪裡。


「現在強調主動式的學習,很多企業發現大學畢業的學生不能用,原因就是我們的教育製造很多不會主動學習的小孩,」蔡居澤憂心地指出。


過去十年每年都帶著小六畢業班登玉山的鍾達誠老師也觀察到,台灣中小學生參加奧林匹亞競賽,經常名列前茅,但上了大學、研究所卻喪失創造力,「這是因為我們孩子的創造力、思考力都在基測中消耗掉、在從小就要學英文的壓力中消耗掉,」鍾老師心有所感的說。


玩的精神、玩的價值、玩的熱情,在這一個太過目標導向、工作導向、功利導向的時代,正是每一個人需要找回的。


「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好玩?」你找到了嗎?你的孩子找到了嗎?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月色羽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