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起跑點 決勝在你(自由電子報2009-12-14)

這篇文章,真的是不得不推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尤其是媽媽。由此,媽媽的教育程度、觀念及態度,就對孩子的的輸贏起了最重要的影響。

這是他的文章的第一段,雖然說我認為並不光只是媽媽的影響,應該要改成是父母,但其實主要的概念都差不多就是父母才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

回頭看看台灣!

的確,台灣的父母教育程度都很高,經濟情況雖然有好有壞,但是有一個普遍的情況就是,將孩子的教育丟給學校(安親班)。文中所提到的案例,是因為教育程度不高,經濟狀況不好,媽媽想教也無從教起。但是台灣,卻是父母拼命賺錢,然後再將錢給安親班請她們帶孩子。於是,即便是收入跟教育程度都不錯,仍舊沒有時間帶孩子。

這一陣子,常常有個感觸。以前強調智育的時代,大家還比較輕鬆,因為只要補英文、數學就好了。現在,EQ很重要,於是父母就送孩子去上EQ發展班。競爭力很重要,於是父母又花錢去讓孩子去開發潛能,強化競爭力。才藝很重要,於是又得去上才藝班.....零零總總加起來,結果孩子上的比以前更多,甚至還有專門補思考教育的班隊(笛卡兒要是知道了會吐血吧)。但是有提升了甚麼嗎?恕我眼拙....我真的看不到。

台灣的教育環境真的很一窩蜂,以閱讀來說吧~閱讀是件好事,但是到最後就是比賽看誰一個學期收集(注意!我用的是收集不是閱讀)的書本多。事實上,有多少父母是陪著孩子讀的?有多少孩子是安親班老師陪著讀的?最後,剩下多少孩子是自己願意閱讀的?鼓勵閱讀的同時,社會環境沒有跟進,我們的圖書館夠不夠使用?我們有多少經費是用在購書或者是用在鼓勵閱讀的環境?我們教了父母如何帶孩子閱讀了嗎?我們的社會有培養閱讀的風氣嗎?

我們的社會目前正面臨著少子化的危機,但也可能是個轉機。少子化的同時,也意味著對每個孩子的單位投資成本可以增加,可以藉由這個機會提升我們下一代的素質。但是社會的環境仍舊只看向高高在上的高教體系。是的,投資在高教體系是可以立竿見影,可以讓優秀的名校更為優秀。只是,地基若是不穩,如何能蓋起101呢?學生的素質不夠水準,再怎麼樣都只是枉然。

最後在引用文章中最後一段話當做結尾

台灣雖然富裕,但資源分配極為不均,尤其是偏遠地區、教育程度低或異國通婚的家庭等媽媽們,更需要政府挹注更多的預算和資源協助她們的下一代,如早期的兒童教育和保育,甚至直接從媽媽的教育著手,鼓勵媽媽們再進修或給予便利的教育環境和機會。

這對於提升台灣未來的人口素質將產生莫大的裨益,也對台灣的前途關係深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月色羽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