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是一位教育大師,她的教學法在台灣曾轟動一時,現在感覺上沒有那麼紅,但很多幼稚園還是以蒙特梭利教學法為主。

在她的教學法中,語言部分有分為三個階段:命名、辨認跟發音。其中,我想提的就是有關命名的部分。

在豬小妹還蠻小的時候,我跟媽咪就常常指著不同的東西對豬小妹說它的名稱,其實就是一種指物命名。一開始我們是從身體的各部位開始(這就是同心圓理論,從自身慢慢擴展到四周),所以在豬小妹一歲三個月左右,她已經可以辨識身體各器官的位置,並且擴展到身邊常見的一些事物,像是書本等等...

 

 

(這是豬小妹一歲三個月時的影片,她已經可以很順暢的指出身體各部位的名稱以及相對應的位置)

也許有人會說,那跟圖卡有甚麼差別?

差別在於,用實物來命名對孩子來說他可以運用比較多的感官刺激,譬如可以摸、可以聞、可以看...於是就又與之前所提到的五感教學相關聯。而以身邊常見的事物為起點,則意味著父母可以不用另外再去買昂貴的字卡或是圖卡。事實上,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還必須依賴具體的東西來做學習,太抽象的事物對她們來說還是非常的困難,如果仔細去算,以身邊常見的事物來做教學的話,孩子全部學會之後所擁有的詞彙已經其實相當的可觀了。而且養成習慣之後,孩子會對身邊的事物有比較高的敏感度,也比較有觀察力。

另外,豬小妹每次在換尿布的時候,我們也不間斷與豬小妹說話,甚至繼續行著指物命名的活動。在每次換尿布時,就跟她說這是左腳,這是右腳。久而久之,她就能夠分辨自己的左右腳然後是左右手。於是,一般孩子比較沒有辦法分辨的左邊跟右邊,豬小妹也已經可以順利分辨,甚至更進一步的讓她再過馬路的時候注意左右是否有來車。

 

 

(這是她最近的影片,她可以毫不猶豫的依照指令伸出相對應的手跟腳)

很多孩子在小班甚至是大班都沒有辦法學會的事情,豬小妹在兩歲前就已經具備這樣的能力,靠的不是金錢,也不是甚麼潛能發展班,而是正確的觀念加上不厭其煩的動作。

這樣的教育方式一點都不難,有時候帶著豬小妹出門或是散步的時候,身邊的任何一樣物品,都隨時可以指物命名,不用在意當下她是否記住,因為他們本來就在我們大人所熟悉的世界中不停的發現新鮮的事物,而你的幫助就更加深了他的樂趣,讓她更樂於發掘新的事物,這不就是學習了嗎?還有甚麼比自發性的學習動機更可貴的呢?

延伸閱讀:庶民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月色羽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